蒙眼狂奔了十几年的电影产业,因为疫情突然被踩了一脚急刹车,所有人都猝不及防,甚至有些惊慌失措。
这脚急刹车踩住、放开又被紧急踩住,所有从业者都满怀期待,静等重启,却迟迟不见放开。
一切迹象都在证实着“冰冻期”的到来,电影行业遭遇了市场化以来的第一次全行业危机。从电影院到明星,从创作者到投资方,都已经感受到了这森森寒意。
电影院复工希望,被二次疫情击碎
6月份,电影院复工的呼声达到了顶点。
很多人不理解,为什么疫情已经得到控制,中小学已经开学,健身房都已经开放,电影院却还是不能复工,甚至有人抱怨,“电影院不复工已经跟疫情无关”。
然而仅仅一天之后,6月11日疫情突然二次爆发。
在抚州连续50多天没有本地病例和全国基本阻断了疫情传播的情况下,5天新增本地病例106例。
而电影院逐步复工的希望,也被二次疫情击得粉碎。
目前讨论电影院能否复工已无意义,因为在疫情控制住50天的情况下尚且未能复工,更何况现在面临着疫情二次爆发的风险。
某种程度上来说,二次疫情爆发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,直接影响着电影院复工的节奏。
如今看来6月已无希望,暑期档也有点悬。不管我们多么不情愿,都不得不承认,并且面对这个事实。
风向骤变:有人轰然倒下,也有人趁势崛起
2020年,日子难熬的不仅仅是电影院,还有大批影视公司,以及小鲜肉、IP剧、天价片酬、假收视……一切都在经历一场骤变。
影视公司在批量注销了,小鲜肉开始改变形象了,IP剧突然没原来那么火了,流量剧也一部比一部扑得狠了,假收视被广电总局调查了,网剧网综监管加严了,明星片酬都设置上限了……
然而,寒冬之下,总有人能够“绝地求生”。有人用让人侧目的方式倒下,就有人用让人仰视的方式崛起。
有些“流量派”尴尬万分,但也有“演技派”在疯狂吸粉;
古装剧熄火了,但“现实主义”开始抬头了;
天价明星不想自降身价开始不接戏了,但苦练演技的新人演员开始翻身了;
电影院全面停摆,但线上娱乐却迎来了爆发;
明星们正在失去存在感,而网红们却带货正起劲……
本来就是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,更何况如今风向骤变。
在这场巨变中,有人轰然倒下,也有人前仆后继地跟着倒下,但也有人趁势崛起,疫情成了助推器,后浪成前浪,各领风骚三五年。
深挖洞,广积粮,坚持住,等风来
暴风来临,谁都不能幸免。
小公司本来就摇摇欲坠,现在处境更加艰难。大公司有人有钱有人有生态,本不以为意,但现在也见识到了政策的善变和资本的严苛。
现在这种局势,不仅仅中小影视公司会倒闭,今年上市影视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。当初那些疯狂买买买的上市公司们,正在陷入尴尬境地。
华谊兄弟抵押了几乎全部资产到处借钱,王中军甚至不惜卖画卖房;
抚州文化2019年巨亏23亿,还被自家高管举报财务造假;
唐德影视贱卖《巴清传》,“投靠”浙江广电,正在为“保壳”而战;
慈文传媒、华策影视也开始抱国资大腿。以院线业务为主要支撑的万达电影、金逸影视更是处在亏损状态。
二次疫情之下,我们不得不重新戴起口罩,并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。
2020年很难,全国各行各业都难,一直在停摆的电影行业尤其艰难。
复工遥遥无期,但我们不得不应该积极备战、积蓄力量,以应对复工后可能出现的行业低迷期,一旦复工,各大公司都将憋足了劲儿抢时间、追进度,把因疫情耽误的工期和进度补回来。这就需要影视公司尽早做好“起跑”准备,抓好项目储备,做好前期筹划,就算不求在复工后抢得先机,也至少避免在复工后迅速掉队。
面对影院生存困局,各省市纷纷出台“救市”方案,加大对影院的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。相关部门发布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,免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、电影放映服务增值税和文化事业建设费等,助力影院度过危机。
但这远远不够,免征是在电影院存在营业收入的情况下才产生的税费,如今电影院尚未开业,谈税费为时尚早,免税也暂时还只是一句空话。
这时候呼吁电影院“自救”,似乎也变得苍白无力。卖爆米花、卖周边,做影楼、摆地摊、搞年度特惠票促销……能想到的招,电影院都已经试过了。
但是,“自救”绵绵无绝期。“自救”是救急的一种手段,短时间或许可以,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。
当整个社会各行各业融资成本更高、企业经营压力更大的时候,我们不得不相对消极地去防范风险,并想办法超越这个周期。该裁员的裁员,该缩减的缩减,该转型的转型,提升专业竞争力,保证公司现金流……
版权提示:欧冠杯腾讯视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,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。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、稿酬或其它问题,烦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。联系方式:tom@jinrilexiang.com、0794-86343812。